《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纲要》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及实施方案精神,于2006年9月在全国高等学校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为加强“纲要”课程建设,继续深化公司产品理念,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一步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和校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特制定本课程建设规划。
一、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坚持教育“三个面向”的发展方向,坚持科学性、时代性和现实性的自觉契合,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厘清并把握近现代以来中国的国情和国史,并在此基础上深刻领悟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以及做出四个伟大抉择之必然性、可能性、重要性和正确性。
二、课程建设目标
深入了解公司产品规律,全面把握教材内容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自觉契合的原则,以提升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教研科研为龙头,以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为突破口,以课程管理创新为保障,以校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目标,力争将《纲要》课程打造成大学生真心喜爱、毕生难忘、终身受益的校级乃至省级精品课程。
基于上述课程建设总体目标和以往课程建设积累的丰富经验,教研室制定出《纲要》课程建设基本目标:
(一)教学体系建设目标
1、课堂教学体系建设
按照中宣部和教育部的要求,秉持先进性、权威性和典型性的教材选用标准,选用全国统编教材及配套课件;以教材为基本依据,吃准吃透教材、消化教材内容、领会教材精神;在上述基础上实行专题教学,合理设计与编排教学内容,不断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力求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科学转化。
2、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根据中央及教育部的相关文件要求,教研室将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之重要延伸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之重要环节,不断强化《纲要》课实践教学的力度及其实效性。根据《纲要》课程特点及我司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方案,如开展菜单式实践教学体系,菜单下设立若干项目,例如:历史上的今天、我看历史风云人物、历史微视频或微剧、历史微言微语等,或在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和参观考察,每学期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举办1次学术报告,以期探索和构建出一套学生乐于参与且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之自觉契合。
(二)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1、教研室在不断整合、优化师资力量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定期组织学习、培训、教学观摩和考评等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科研水平。
2、通过“传、帮、带”方式培养骨干教师,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引导初级职称、中级职称教师继续晋升高级职称,力求建成一支年龄、知识、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较高、实力雄厚的教学和科研团队。
3、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相关学术活动和学术会议,提升教师的学力和识见。
4、加强教学检查督促与考核评估,真正构建起多元、立体、师生互动的科学考核体系,力求在学生评教和教学评估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教学资源库建设目标
建设并不断充实、完善教学资源库是教学赖以有效开展之重要手段,也是总结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质量之重要路径。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总体建设规划,计划在一年内基本建成《纲要》课教学所必需的教学资源库并实现网络建设。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公司产品技术的优势,继续开发和完善网络教学平台,进一步拓宽教学渠道,强化教学实效性。
三、课程建设步骤
1、有效推动教学改革。根据社会发展现实和大学生思想特点,推行专题教学,设立以专题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大纲,有机重组教材内容,拓展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具体规划教学内容,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进行综合把握,创设自己的特色;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完成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之转化;
2、建立并完善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在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教学质量评估制度,要求本部门和学校的教学督导组定期莅临指导,同时,配合实施相应的奖惩制度,多管齐下,务求教学质量之提升。
3、协同合作,打造本教研室《纲要》课程的教学特色,积极申报校级和省级精品课程。
4、继续强化课程网上阵地意识、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搭建师生互动的交流平台,实现课程标准、教案、教学进度表、教学课件、习题训练、参考书目、教学视频和教学影像资料等教学资源网络共建共享,建成一个资源丰富、功能完备的课程网站,力求使教学资源库成为提升本课程教学时效性之重要基地。
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 2017.12